3月18日,澳大利亚麦考利大学英文系前主任、教授,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前主席,国际儿童文学理论最高奖格林奖得主John Stephens访问我校,并做客“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为广大儿童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做了主题为“关于国际儿童文学的创作趋势和研究现状”的讲座。
John Stephens首先从文化理论入手,讲述文学理论与儿童文学概念及理论之间的联系,就此引入儿童文学批评概念的话题,具体阐述文本的真正意义。Stephens教授指出,许多文学批评家的评论局限于内容上的描述,并将凯迪克绘本奖获奖作品的评奖成员和乔治亚儿童绘本奖获奖作品的评奖成员进行比较,指出凯迪克绘本奖是成人评判,而乔治亚儿童绘本奖则是儿童评判,两者相较之,儿童评选的作品形象大多是儿童作为中心形象,塑造成活泼的角色,以此提出,读者与作者之间应互相作用影响。
其次,讲座期间,Stephens教授在文学批评方面上,列出儿童文学批评关键概念时间表,阐述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关键概念,如1988年出现的意识形态批评、1989或1990年出现的互文批评、2000年出现的魔幻现实主义批评、2009年出现的全球本土化批评等。他指出,一种思想理论进入儿童文学批评需要七年,而互文批评则更是经历了二十年之久。通过介绍《国际儿童文学研究》的论文,进一步介绍新的文学批评概念,如全球本土化批评。讲座中,他结合图画书《妮娜·波妮塔》以及青少年小说《双眼皮》的第十五章的片段,具体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叙事特点。在分析《妮娜·波妮塔》时,他提出了“模式修正”的概念,即对预想观点的心理观点的修正。如图画书中的这只会说话的兔子,既可以被看成是兔子,又可以当人来看,但丝毫不妨碍读者阅读。他用“脚本”来分析《双眼皮》片段,指出此文用了互文性体裁,从主人公乔伊斯的视角描写其心仪对象,利用戏剧化的夸张,达到讽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主体的存在并非取决于主体,而是他者。
最后,Stephens教授在文学与读者关系方面上,提出了“文学与移情”的概念,阐明读者通过文学叙事来理解他人情感,最终理解我们自己。
讲座最后,大家踊跃与Stephens教授交流,Stephens教授也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观点宏大新颖,学思辨性强,且Stephens教授讲解深入浅出,受到了广大同学和老师的热烈欢迎。此次讲座由我校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主办,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萧萍教授主持,南京师大文学院谈凤霞副教授现场翻译。